对于近些年地震灾害频繁发生,让很多人丧失了宝贵的生命,而这些悲剧大多是由于地震中建筑物倒塌所造成的,说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心里有些想法,如有没有一种东西可以在地震发生时能迅速包裹建筑物而不让其破碎构件伤及人们。据小编了解还真有专家在研发类似这样的技术,据说是日本的一家研究所研发的产物,一种以类似安全带的树脂材料“绷带”包裹建筑物内支柱的抗震加固新技术。
这种名为“厂搁贵工艺”的抗震加固新技术,是用树脂纤维编织成形状如安全带一样的抗震带。在建筑物新建或维修加固施工时,将抗震带涂上黏合剂,包裹固定在建筑物的支柱上。地震发生时,包裹了抗震带的支柱即使出现内部损伤,也不会立即倒塌,从而可为建筑物内人员提供一个保全生命的空间,并获得逃离现场的足够时间。
据报道,在日本国内该技术已在包括新干线、医院以及大约40所学校等250多座建筑物上进行过加固试验,结果表明,不仅工程施工方法简单、有效,而且费用低廉:以一座每层有12间教室的4层教学楼为例,通常需要花费5000万到1亿日元的加固工程费用,采用这一技术后,仅需500万日元即可;如果是木质建筑则更便宜,仅需数十万日元。
该技术的研发者五十岚俊一以前是一位大型建筑承包公司的工程师。在看到1999年土耳其地震的受灾情况后,他痛感应当普及一种能够确保人员最低限度生存空间的防震加固技术。经过近10年的研究试验,这一夙愿终于实现了。
一种利用纳米技术建造的,可以在地震后自行修复的新型住宅,最近被列入英国利兹大学的“智能和安全房屋”计划,这个计划由该校纳米制造研究所负责实施。欧盟为此项目已投资1400万欧元。如果进展顺利,新住宅将于2010年12月前在希腊的一座山上首次建成并交付使用。
这种房屋的最大特点,是可以通过振动感应器抵御地震的侵袭,并在震后完成对墙壁裂缝的自我修复。之所以具备这样的功能,是因为该房屋的建筑材料使用的是纳米聚合物。这种物质在重压下可以变为液体状态。当墙壁出现裂缝时,呈液态的建材就会流动至裂缝处并将其填满,然后又会逐渐变硬,从而完成对受损房屋的修复。
这种房屋的具体建造过程分两步:首先,需要采用新型的承受负荷的钢架和高强度石膏板建造墙体,在石膏板中只要加入少量的纳米颗粒即可。第二步,要在墙体内设置无需电池的无线传感器和无线电频率识别标签,用于收集建筑物的大量数据,如承受的压力、振动的强度,以及温度、湿度和煤气泄漏的程度等;一旦发生地震,传感器的智能网络就会立即发出警告,使住户有足够的时间逃离现场。
如果把这种房屋建成一个群体,就可以引入传感器网络装置,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例如,在房屋倒塌后,利用手中的装置就可以确定废墟中传感器的位置,了解是否有人埋在了废墟里,并探明房屋是如何倒塌的,从而确定有效的救援办法。
当然,以上的抗震加固新技术还处以研发阶段,相信如果这项抗震加固技术获得成功,想必将为地震多发地带的防震、抗震工作提供一种新的更好的选择。
客服电话
微信咨询
鉴定网站